首页 > 股市头条 > 正文

上市入口关再度收紧:现场检查比例大幅提升在即

2024-03-13 22:15:56
评论 点击收藏

   继去年下半年IPO收紧以后,今年,上市“入口关”将进一步收紧。

上市入口关再度收紧:现场检查比例大幅提升在即
  近日有传闻称,IPO方面将加大现场检查和现场督导的力度,且最近一段时间将会有很多项目组接到通知,尤其是对于在审企业的现场检查比例将有较大幅度提升。
 
  3月12日,多位受访人士证实了上述消息。至于现场检查的比例具体提升多少?有消息称,其将从5%提升至20%,也有消息称,将要提升至30%。
 
  “目前都是大家的猜测,还没有最后定。”一位券商投行负责人对第一财经说,从产能来看,现场督导比例也可以提升,“督导原本没有规定比例,以问题导向居多。”他说。
 
  深圳大象投资顾问有限公司首席咨询专家谭格非对第一财经表示,提升现场检查和现场督导的力度,将有效把控IPO的过程风险,使得一些有擦边、闯关念头的企业自觉退出,给保荐机构和第三方机构从严辅导提供坚实支撑,确保上市企业质量经得起考验。
 
  IPO现场监管力度加大
 
  事实上,近段时间以来,监管已多次公开表态,将大幅提高拟上市企业现场检查比例。
 
  在3月6日召开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证监会主席吴清表示,目前,证监会对在审企业进行现场检查,交易所也进行现场督导,但是现场检查和现场督导的覆盖面还非常有限,下一步要成倍地大幅地提高覆盖面,对发现的违法违规线索进一步加大查处力度,坚持申报就要担责,以此倒逼发行人进一步提高申报质量,也倒逼中介机构提高执业和服务水平,做到勤勉尽责。
 
  在这之前的2月23日证监会新闻发布会上,证监会首席风险官、发行司司长严伯进在回应市场上关于“IPO要倒查10年”的提法时,也曾明确未来将大幅提高拟上市企业现场检查比例,以上市公司质量的提升回应投资者的关切。
 
  严伯进表示,要从严审核拟上市企业,综合运用定期报告监管、现场检查等多种方式,循环筛查高风险可疑类公司,发现财务造假、欺诈发行的依法立案查处,情节严重的移送公安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在我国提出穿透式监管后,现场检查和现场督导力度都在不断提升。”广西大学副校长、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表示,注册制的核心是信息披露,注册制的成功需要高质量的信息披露。高质量信息披露的基石是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
 
  田利辉同时称,发行上市,不是发行人和保荐人说什么就是什么,而是应该予以核实。现场检查能够更好地核实相关信息,现场督导能够更好地让高管团队明了监管规则和合规的必要性。所以,现场检查和现场督导是对于投资者的保护,也是对于公司高质量发展的推动,要继续加大力度。
 
  不过,对于具体的现场检查的比例,市场人士也提出了相关建议。
 
  “现场检查和现场督导,是监管对中介机构执业质量和拟上市公司财务信披质量的一项重要抓手,并不是比例越高越好。”资深投行人士王骥跃对第一财经说,抓手的目的,是督促中介机构更认真负责执业,震慑拟上市公司不要做违法违规的事。
 
  他同时称,以现场检查和现场督导作为工作抓手,不是直接下手去背书发行人的财务真实性。
 
  现场检查和现场督导分别查什么
 
  那么,IPO市场备受关注的现场检查和现场督导到底有何区别,分别查哪些方面?
 
  其中,现场检查最早可追溯于2012年年底,彼时证监会启动首发公司财务会计信息专项检查工作。之后,证监会持续对首发企业开展现场检查,查处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行为。
 
  2021年1月29日,证监会正式发布了《首发企业现场检查规定》(下称《检查规定》),将注册制板块纳入现场检查范围。
 
  此后,常态化现场检查被作为IPO全链条监管的重要手段,以及书面审核问询的补充。2023年11月,证监会对《检查规定》进行了修订,强化“申报即担责”,检查对象确定后,检查对象撤回发行申请不影响检查工作的实施,也不影响证监会和交易所依法依规对检查发现的问题进行处理。
 
  也就是说,IPO不再是“一撤了之”。
 
  IPO现场督导是2019年注册制下交易所强化审核监管的重要手段。2023年2月份,沪深交易所发布了修改后的保荐业务现场督导指引。
 
  就确定检查对象的方式来看,现场检查对象确定包括问题导向和随机抽取两种方式。其中,参加随机抽取的企业由未经上市委会议审议且未参与过随机抽取的首发企业构成,问题导向的企业则主要处于发行上市审核或注册阶段。
 
  现场督导则主要以问题导向方式确定督导对象,比如,对影响审核判断重要事项的核查程序不充分,核查结论存在明显疑问的情形;作出终止审核决定之日起12个月内重新申报且相关问题仍然存在的情形。
 
  上述券商投行人士告诉第一财经记者,现场检查由证监会主导,派异地证监局或者异地交易所监管执行部,去发行人现场,对发行人进行内查外调,主要核查IPO企业的财务真实性,有调取相关方资金流水的权力。现场督导则是交易所主导,到保荐机构投行总部去,通过中介机构核查发行人,主要是压实压严中介机构责任,不会亲自调取资金流水。
 
  根据《检查规定》,现场检查主要查看检查对象生产、经营、管理场所及其他相关场所;获取检查对象工商资料、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报表及生产、销售、仓储记录等;询问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董监高及相关采购、生产、仓储、销售、财务人员等;走访检查对象重要客户及供应商;获取相关方资金流水;核查保荐人、证券服务机构工作底稿并询问相关人员。
 
  现场督导则是通过现场询问,调阅、复制、记录、提取相关工作底稿,核对有关证据材料,访谈有关对象,要求督导对象补充核查等方式进行督导。
 
  就时间期限来看,检查机构应当自接到检查任务分配通知后,一个月内进场开展工作,两个月内完成检查并报送现场检查工作报告。现场督导原则上在进场后2周内完成现场工作。也可视情况适当有所延长。
 
  另有机构人士表示,现场监管聚焦发行上市条件和重大信息披露事项,防范大风险、包容小问题,以查清问题为目标而非查出问题,不预设立场,以有效证据为依据。
 
  “带病申报”将藏无可藏
 
  在现场检查和现场督导力度加大后,“带病申报”,试图通过“一查就撤”逃避检查的拟发行人及保荐机构势必将面临更大的压力。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检查规定》公布后的首轮抽签仪式中,2021年1月30日前受理的科创板和创业板共计407家企业参与抽签,20家企业被抽中,最终,这20家企业中,仅恒兴科技1家最终成功上市,上市成功率仅5%。但恒兴科技也是当时撤回大军中的一员,2023年转道主板才成功上市。
 
  因此,该批现场检查可谓“全军覆没”,终止率(包括撤回、审核不通过及终止注册,下同)100%。
 
  16家企业于抽中现场检查后的次月即火速撤回IPO申请,3家坚持到最后的企业或是终止注册,或是审核不通过。6家企业在终止IPO后重新申报,继续着IPO流程。这也在当时引发了市场、监管对于“一查就撤”的高度关注,并出台了一系列监管行动。
 
  全年来看,在《检查规定》公布后,2021年合计有44家在审企业被抽中现场检查,终止率超过70%。
 
  2022年,证券业协会组织了4场首发企业信息披露质量抽签仪式,合计34家在审企业被抽中,目前仅2家已成功上市,10家处于在审流程,21家终止审核,1家审核不通过,终止率达到65%,已较2021年有所好转。
 
  2023年,3场抽签仪式合计17家在审企业被抽中,目前仅4家企业撤单,终止率仅24%,可以说,较2021年~2022年有了大幅度的改观。
 
  如何在现场检查和现场督导力度提升以后确保项目质量?上述券商投行负责人称,未来,保荐机构要加大力度挖掘优质项目,在保荐环节就严把“入口关”,减员增效。
为您推荐:

拓展阅读

更多